2023年11月17日下午,常州市教育科学“十四五”规划第一批重点课题《统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实践研究》第十二次活动在千亿体育登录开展,全校语文老师参与了此次研究活动。朱琳、朱晶晶两名青年语文老师分别以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和《散文两篇》为范例,展示了自身在自读课文教学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。
课堂展示,探索自读图式
朱琳老师执教的七年级自读课文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,主要有三个特点:
第一,明要求。上课伊始,朱老师便将学生的目光引向“阅读提示”,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,发现阅读本文的学习方法以及需要重点评析的主要内容。这实际上也在提醒学生:自读课文的“自读”,应用心关注“预习提示”,抓住这一“牛鼻子”,有的放矢地自主学习自读课文。
第二,抓旁批。上课过程中,朱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旁批,特别是其中关于心理描写的两个旁批,让学生仿照示例去揣摩心理描写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呈现。这两个旁批就是学生解读文章心理描写的切入口,真正发挥了旁批指导自读的功能。
第三,重朗读。在品味了人物心理之后,朱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对话中的标点符号,根据人物心理揣摩朗读语气,在课堂上通过个别朗读、合作朗读的方式把人物对话呈现出来,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穿梭中领会文章要旨,培养了朗读能力,提升了语文素养。
朱晶晶老师执教的《散文两篇》一课,则具有以下特征:
第一,异中求同,打通篇章脉络。《散文两篇》位列八上第四单元(散文单元),《永久的生命》《我为什么而活着》都是精警的哲理散文。朱老师敏锐地发现了两篇文章的共同话题——生命,前者是阐述了生命为什么是永久的,后面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生命达到永久。两篇文章互为注解,相辅相成,以此为基点组织自读课文教学,就自如地达到了“一石双鸟”的效果。
2.有法可依,细化剖析哲理。哲理性散文,学生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困难,其语言的精警性、内容复杂的思辨性,更让学生无所适从。对此,朱老师的课堂以小处切入,以环环相扣的步骤、切实可行的方法,引领学生拾级而上,有序自读哲理散文。首先,以关键词为切入点,领出一组关键句,进而理清文章脉络;其次,从关键句中找出思辨性句子,剖析其内涵和意蕴;最后,利用抽象事物具象化的手法,以具体可感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。如此自主自读,方法指导性强,针对性准,学生不但读懂了这两篇哲理散文,也掌握了如何阅读哲理散文的基本策略和方法。
3.分而合之,整体和谐圆融。在勾连文本的基础上,朱老师选择了一主一辅的形式“帮扶”着学生学习:以严文井的《永久的生命》为主、罗素的《我为什么活着》为辅引导学生自读,这样,在内容理解上由难到易、在逻辑关系上由因及果、在方法点拨上由指导性自读到自主性阅读……如此自读,学生不仅理解了罗素为什么活着的原因——为了寻求爱情,寻求知识,寻求对苦难者的同情,最终获得“永久的生命”,这恰好是对严文井《永久的生命》的极佳诠释。于是,前后相辅相成,整体圆融和谐,使得课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智慧分享,彰显自读神韵
朱琳老师认为,就《走一步再走一步》这篇自读课文而言,复述是本课的难点,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化解难点,还有待进一步探索;朱晶晶老师认为,深层次的文本解读是老师备课的基。彩茄行ё远恋墓丶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对文本探究的苦恼,有对自读方法的困惑,更有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的释然。
课题主持人仇定荣老师认为,第一,自读课文教学,不仅要依据阅读提示确立自读目标,而且要自如地将旁批纳入自读的相应板块;第二,自读课文教学,不仅要运用教读课文习得之法让学生自读,而且要搭建脚手架让学生真正学会自读;第三,自读课文教学不仅要体现学生外在的自主性,更要彰显学生的内在自主性,将自读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;第四,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形成的新策略、新方法,产生的新感悟、新认识,要能再次运用到自读课文中去,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读能力。
(撰稿:赵安 摄影:语文组 审核:仇定荣)